|
从乃格式班迪看哲赫忍耶的传承(四)
——传承下的礼节模式的解读(传统礼节是护教学)
二、从乃格式班迪传承下形成的一些共识的解读
表面之人往往过于重视外表,轻浮之人往往重视外表而忽视内里。他们注意了精神,而忘记了内里的实质,遵行了表面而忘记了内里和真谛,以致在毫无知觉的情况下被真主剥夺了内在的恩典。这是因为引导者以表面表像对待偏向表面的人,以内里对待偏向于内里之人。一种诚信不足的人往往是以歹猜、疑惑或凭主观想象来判断,得出了错误的判断和结论,凡是这种人,都是偏向于外表而不注重内里之人。特别是在“众生不能使他疏忽记主,记主境界中不能使他疏忽忘记众生”的“超脱境界”(即超凡脱俗的非物质精神境界)时,无知片面之人误认为是引导者不重视自己而心理失去了平衡,认为是引导者看重了别人而疏忽了自己,轻视了自己,看不起自己,或者是导师对自己有歹念,认为是他忽视了“我”,这种情况下,他怎能得到恩惠呢?
真主说:“天地不能承载容纳我,只有我的穆民的心能承载容纳我。”穆民的心是真主的阿勒世,能够承载真主,是承载真主显现出来的各种德性、能为和存在,而不是对真主的本然的承载。所以当穆民之心承载容纳了真主,他就以好来猜一切,对一切事情都是以美好的想法来判断和分析。跟随之人以真乘的学者、道乘的长老来作为接绪临近真主的介绍()时,他才在心里被接受,如果没有承载真主的心境,他必定否认这个媒介。除真主外再无一物存在,真主是所有存在的根本,如果没有真主的造化,众世界都不会存在,但是这些都是暂时的存在,所以叫做幻象,有增加,有减少,有变化,有开始,有终了。在这种共识之下,跟随者与真主之间必须要有一个中介,这个中介首先是历代的圣人先知和封印的使者穆罕默德。至圣归主以后,不再有圣人了,就有很多的代位者、继承者,必须要有一位引导者。一旦进入了这个心境,一切目中的有形、一切非主都会消失,一切全是为了真主,就不会计较别人指责你,甚至埋怨、谩骂、诬陷、冤枉你,你都会有一个正确的想法和判断。
这时你的心只反省算计:“是我亏枉了别人,还是别人亏枉了我?” 如果是自己亏枉了别人,就赶快向人家讨取原谅,取得谅解,并做补偿;如果是别人亏枉了自己,那就心疼别人:我要是不原谅他,向他要赔偿,他必定成为破产之人,破产之人就是在今生亏枉了别人,到了后世用他的善功来赔偿,善功不够就作为替罪羊代替被亏枉之人下到火狱代人受罪。敬畏害怕之人,同时期盼一种恩典——自己在今生不要亏枉别人。哪怕别人亏枉了自己,自己都给予原谅、谅解,甚至关怀他们。真主赐给你的要超过一切人,你就要更爱众生,以“至爱”来对引导者,甚至超过爱惜自己的性命,以生命和财产来奉献于主道。
至圣说:“谁爱我超过了父母、儿女、妻室和一切人,在天堂中是和我同居的。”这种“至爱”一旦产生就是与至圣、万圣众使者、有福庆者在天堂中同居的约会。这种心态会使一切真正的跟随者更坚信幸福、薄福都包含在是否在乎当代真实的引导者的喜怒中,认定了他的喜爱就是一切前辈的喜爱,他的驱逐就是一切前辈直到至圣的驱逐。认定当代真实的、在世的引导者是显现和领先于前辈的,是显示穆圣的喜悦、真主的喜悦的一面“镜子”。有传承的代位者的喜正是反射被代位者穆圣的喜,至圣的喜就是真主的喜。根据:至圣说:“要讨得真主的喜先讨得父母的喜。”所以,跟随者讨取四大父母的喜就讨得了真主的喜,讨到了谢赫父母的喜就得到了真主、圣人之喜。
所以在传承的共识里,强调了对父母的孝敬、孝顺、尊重,而且对父母要有爱心和报答。这种共识要求人们要在人道之上行天道,不至于五功遵行得很好,教门各方面都很认真,教法上很小心,但是对父母不孝顺,甚至伤害父母,伤害亲戚,割断骨肉,做出一些不符合人道的事情。这就避免了人道不全天道落空的危险。
传承的真正的代位者是能洞察到跟随者的思想动态和他们隐藏的言行举止的。这是真主意欲他知道以及让他知道《古兰经》中的五大机密中的一件或者几件或者全部。在《穆罕印迪尼》中说:“如果他真实地确实是那一位人了,那么凡是他的跟随者,无论他们在什么地方,有七十个或七千个跟随者哪怕有七万个跟随者,他们的胸中事(心事)只要真主意欲他必定能知道。哪怕他假装不知道也罢,他故意说一些错话,让人认为他不知道,这都是可以的( )。但必须知道,如果他真正不知道,他就不是那位遵、听、奉、行、传的替位之人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