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0693|回复: 0

回族历史:爱国武师马春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7-12 19:04: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回族历史:爱国武师马春林
—— 回族文学研究


微信图片_20240712185711.jpg


爱国武师马春林

——马增奎 文






马春林(1871——1952),字庆春,号老庆,镖号马永平。河北威县人,回族。他怀着赤诚的爱国、强国之信念,一生刻苦习武,年轻时在武林和镖行屡显锋芒,中老年时辛勤地在民间传播爱国主义思想,教授我国传统武术。曾支持戊戌变法、义和团风潮、辛亥革命、讨袁斗争、抗日战争等正义事业,成为受冀南、鲁西南一带人民敬重的爱国回族武师。



发愤习武成高手



马春林于清同治十年(1871)出生在直隶省(今河北省)威县城里黄街的一个贫困的回族家庭。因家道素贫,他幼年起便帮助父亲蒸、卖稷面、玉米面、小米面、黄米面窝窝头,以维持基本生活。回族人崇尚武术,为健身自卫,他十岁那年就向街坊王老香等学武。自那时,他就懂得学艺无捷径的道理,立志刻意磨炼。家中少房,他长年在对门清真寺内,不分季节和衣卧眠于长凳,以青砖为枕;行走奔跑前,在两脚脖系上装了铁砂的宽布袋,并逐渐增加铁砂重量,以锻炼腿足之力;他定做了两把大石锁,双手交替抛掷,以练习臂力;武艺上,他掌握了拳术训练的基本套路:“弹腿”;在兵器上,他爱使用刀、矛、棍。


他十五岁那年,由他的祖籍山东临清一本家阿訇带领,去沧州一带几个回族聚居点。他一边帮清真寺做零活,一边向周围的武师学艺。沧州素称“武术之乡”,武术名家很多。在沧州城里,他习十八般兵器,还受过年迈的回族大镖师“双刀李凤岗”的热情指点。在河间县、献县谋生的一年多里,他演练过道光年间冀东大侠窦尔敦世传的护手钩战法。这段不平凡的少年生涯,使他开阔了眼界,丰富了阅历,掌握了多种武艺,练就了勇敢、坚毅、谨慎和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心理素质。

光绪十六年(1890)正月,他十九岁,为求深造,跟随沧州丁姓、哈姓师父进京。在京城,除向师父学艺外,他还结识了许多武林高人,其中包括满族、蒙古族、藏族武师,获得博采众长的良机,一心向来自西安和兰州的西北武师学习剑法,向京城内外的武僧、武道学习硬气功。中年时,他到邯郸学过远近闻名的永年县“杨氏太极拳”。他还曾应邀到济南府,与比他年轻十岁的回族武术家马金镖一起切磋拳艺,将起源于明代的回族拳术查拳中最具有特色的“四趟拳”的招式加以改进,并统一在直隶、山东两省推广。马春林沉稳寡言,极富恒心耐力,且从无门户之见,时时处处向一切能者学习。几十年锲而不舍的进取,铸就他高尚的武德和广博的武艺。


认识王、谭得升华



光绪十七年(1891)春,经师父推荐,马春林进入回族义侠“大刀王五”(本名王正谊)在北京东半壁街开办的源顺镖局。王当即指定他任镖师(押镖队首领),并送其镖号“马永平”,寓有希冀“永远平安”之意。从那时起,马春林在这家镖局尽职近九年。“大刀王五”武艺精深,为人宽厚豪爽,仗义疏财,敢做敢当,在京城上下都享有很高的威望。王对马很是赏识和信任,二人关系十分密切。在镖局中,“大刀王五”毫无保留地向马传授武功绝活,还传授多种治疗创伤、骨伤的秘方。更重要的是,“大刀王五”通过言传身教,使马认识到,健身、谋生只是习武的一般功效,而习武的最高目的,应当是爱国、健民、强国。凡有良知的武林中人,都应当时刻关心国家时局,以唤起民众、强健民众和拯救国家、振兴国家为己任,积极参与正义的军国大事,竭尽“匹夫之责”。

结交旷世英才谭嗣同,使马春林进一步提高了爱国觉悟。光绪二十四年(1898)初夏,湖北巡抚谭继询的公子谭嗣同应光绪召,入京,任四品朝官(军机章京),参与维新变法。谭进京不久,就去镖局拜望过去已有多次交往的“大刀王五”。王表示全力支持谭辅佐光绪帝实行变法。因京城内反对变法的势力很强,活动频繁,为防不测,马春林等人多次接送谭嗣同。一次,在谭的寓所浏阳会馆,谭向马讲介了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惨败后的局势,阐述了中国不变维新必亡的道理。马听了深以为然,连连点头。当谭记起马是回族时,立刻提到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为国壮烈捐躯的回族名将左宝贵。谭称赞左是“中华之英魂”、“不朽之烈士”,还赞扬回族“始终爱国,是忠诚勇敢的民族”等等。这些话使马铭记在心,永世难忘。

变法在步履维艰地实行时,朝廷中乌云腾腾,逆流滚滚。操纵军政实权的守旧派代表人物慈禧太后,于同年农历八月突然发动政变,暗中将力主变法的光绪帝囚禁,并下令于八月十三日将变法骨干谭嗣同等“六君子”押至菜市口斩首。正在镖局谈论生意的“大刀王五”闻讯大惊,高呼“谭复生(‘复生’是谭嗣同的字)出大事了,快跟我走!”随即与马春林率镖局二十余名武师急忙奔赴菜市口。待赶到时,行刑已毕,刑部官兵尚在刑场。王、马等不顾危险,将谭的尸首用马车运回镖局,放入上好棺木中装敛。他们还按照当时的汉人习俗,请僧人、道士在镖局内设的灵堂里为谭诵经七天七夜。然后,王与马带镖局武师六、七名,自北京扶棺送到谭的故乡湖南湖阳,直至将谭安葬完毕。

旨在拯救中华危亡的戊戌变法运动,只经历了短短的103天,归于惨败。这使源顺镖局的爱国武师们刻骨铭心,肝肠欲断。“大刀王五”和马春林等自湖南回京密谋数日后,多次带镖局内外武术高手数十人,身藏暗器,在京城十几个重要处所窥测查访。他们一是打算把被软禁在中南海内小孤岛瀛台的光绪帝救出,二是打算寻机刺杀守旧派凶顽荣禄、袁世凯等,目的是继续推行变法、以强国富民。不料,守卫中南海和北海一带的禁军加强了防守,巡逻的官兵一队接一队,来者无法近前。狡猾的荣禄、袁世凯等人也有提防,行踪诡秘难测。王、马等人虽历经数月辛苦,上述两件大事均未能得手。对此,立志以身报国的马春林至终感到莫大遗憾。

押镖路上扬威名




镖局的业务,就是将客户委托的物品,按照客户限定的时间,完好无损地运送到指定的收物人手中。这前前后后要订立多项严密的合同,并要签办严格的手续。然而,最关键的是押镖途中的安全。马春林进源顺镖局时,该镖局已营业十三、四年,属于老字号,生意兴隆。其客户有京官、外官、各地大商贾,还有皇室贵族、蒙古贵族等。所委托押送的,多为价值很高的物品。若有一次重大闪失,即使倾镖局之财产,也难以抵偿。马春林大部分时间率队外出押镖。押镖最远的地方,北到哈尔滨,南到广州,西到西安,西南到成都。他在长达八年多的押镖生涯中,曾遇多次凶险,历多次搏斗。凭借艺高、心细、机智和各界朋友的相助,一次次均顺利完成押镖路,使他在京城内外武林和民间留下佳话美名。

一次,他押镖去奉天(今沈阳),出山海关不远,便遇一伙持械劫镖者。这十几个人亮出兵器,将镖车堵住。马春林先是下马施礼,请来者让路,答应归来时必有重谢。但那伙人是临时拼凑的乌合之众,完全不懂什么友情、信义,一句话未答,就要动手抢劫。马见好言央求无效,抄起三节棍与劫镖者搏斗,将对方打倒四、五人。其余的人,见状狼狈逃窜。

一次,马春林自福州押送从海外运来的珠宝、香料等回京城。走到闽、赣两省交界处,一伙劫镖者突然从路旁巨石后钻出来了!一个道士打扮的人看准马春林是镖队头领,向他连发三枚镖。马用单刀将前两枚击散,伸左手将第三枚稳稳接住,旋即将单刀夹在左腋,腾出右手,迅猛将镖向那人抛去,直直射入那人腹部。押镖武师们一齐迎战,当场擒获四名劫镖者。那伙人见押镖队勇猛难敌,慌忙沿着山坡小路向江边撤去。

山西一名驻京药商,先曾委托另一家镖局将一车人参、鹿茸、麝香等珍贵药材送往大同。不料临近大同时,镖车被一队剽悍而有纪律的人马劫去。这一药商又重购一车,改托源顺镖局押送。马春林与那家镖局的同行关系甚密,遂去询问遭劫的原因。那位失镖的镖师将遇劫经过和劫镖者装束、气度等详细讲述了一遍。马春林经过仔细分析,断定劫镖是镇守大同的驻军官兵假扮所为,便心生计,毅然接下这趟押镖任务。当他护送镖车走进山西地界时,将车上挂的“源顺镖局”的旗子摘下,换上有兵部标记的三角旗,镖队武师也换成禁卫军装束。行至离大同仅几十里处,一伙骑高头大马的大汉有条不紊地将镖车团团围住。这时,只见镖队里走出一名旗人打扮、气宇轩昂、操纯正北京口音的人,向来者厉声喝道:“这是当今皇上特意赏赐大同驻军的奖品,由兵部马大人亲自押送,你们胆敢拦劫,就不怕罪连九族么?”那伙人听后一愣,又见马春林敞开衣襟,露出鲜艳的黄马褂,便面面相觑。为首的脚穿军靴的两条大汉悄悄耳语了几句,喊了一声“撤”,那伙人随他俩一字排开,沿山路朝远处的营房奔去。镖队化险为夷,安然抵达大同。

漫漫押镖路,凶险深莫测。然而,马春林却有一段永久的坦途,那就是直隶省的沧州地面。明、清两代,北京的镖车往东南走,东南来的镖车进北京,最难通过的是沧州地面。沧州一带土地贫瘠,百姓贫困,回民和汉民中武林高手都很多。遇到灾年或战乱,拦官府辎重和镖车的事件时有发生。其他镖局为避拦劫,或增派押镖人员,或绕道西行。唯独他们的镖队却偏偏爱路过沧州,并且总是安然无虞。这原因之一,沧州是“大刀王五”的故乡;原因之二,沧州是回族聚居地区,马春林是回族人,且回族中马姓最多;原因之三,马春林少年时在这一带做工、学武,不少当地人对他留有深刻的印象。沧州勇士老远听到马春林高亢嘹亮的押镖“号子”声,便纷纷相告:“是马永平来了,别动手!”他们随即走出树林,热情散茶敬饭;卸车喂马,并安排镖队平平稳稳歇息一宵。第二天早起供饭后,还护送镖车走出沧州地面的边缘。对此,其他镖局大为惊奇,赞羡不已。而马春林谦逊地评说:自己是沾了“地利”、“人和”两样光,避免了危险,省去了麻烦,还赢得了威武勇猛、无惧无畏的英名,实属侥幸。

心系国运,弘扬国术


戊成变法失败后,倾向变法的源顺镖局受到官府的严密监视,客户不敢进入,生意十分惨淡,以至于缺乏买米、买柴的钱。“大刀王五”预感困境漫长难度,便动员镖师分批回家。到最后,王劝马春林暂回威县,抓紧办婚事,待京城局势稳定后再返镖局复业。光绪二十五年腊月(1900年1月),王亲送马至永定门以南的某大路口,嘱咐马立志爱国保国,致力弘扬中华国术。然后二人互道珍重,挥泪分手。

光绪二十六年(1900)春季,马春林完婚不久,应大名县一沙姓回族武友之邀,去当时冀南产业工人最为集中的武安煤矿,在那里边当矿工,边教工友武术。他在武安,共收直隶、山西、河南、安徽、湖北等省籍徒弟二百余名。他诲人不倦,在传授武艺的同时,还列举自鸦片战争以来,列强敌国的侵华罪行,教育徒弟勿忘国耻,学好武艺,待机报国。这期间,有两名河南籍的徒弟回家乡当上了洋教保镖。马闻知大怒,当即贴出告示,宣布与他们断绝师徒关系,永不相见。

从这年秋季起,英勇抗击八国侵华联军的义和团遭到清政府的镇压。为避屠戮,一些零散的义和团团勇四处躲避。冬季,有十余名来自威县东部农村和山东冠县的义和团团勇来到武安煤矿,说是特意投奔马春林拜师学艺的。马观其拳式,察其身份,不怕“株连”,慨然应允,并托人把他们安置在矿区做工。不久,邯郸与山东东昌府两股清兵一齐来到武安煤矿,要以“拳匪乱党”之事将他们抓获严惩。马春林出面作证说:“这十几个人我都认识,都是回回,回回是没有信义和团的。恐怕是贵府衙门误会了。”为首的邯郸清兵巡捕听矿主说他就是当年驰名京城和直隶镖行的马永平,迟疑了一阵,带兵撤出了煤矿。随后,为了安全,马春林给山西长治的师兄杨某写了一封信,让这十几名义和团团勇持介绍信转移到较为偏僻安全的山西去避难谋生,并嘱咐他们要言谈小心,勿亮义和拳拳式,以免露出破绽。

光绪三十一年(1905),因父母年迈,两位兄长相继病故,三十四岁的马春林离开武安,返回威县城里黄街,先后靠卖窝窝头和宰牛为生。马在家乡早有名气,登门求学武术者很多。凡品行端正者,不论民族、籍贯、长幼,他一概收留,利用工余时间,分批教练。几十年中,先后共收顺德府(今邢台市)、威县、广宗、邱县和山东临清等地徒弟一百九十余名。马因是在家乡,又非开办武馆,固执地不让喊“师父”,故徒弟们多以“三叔”、“老庆三爷”等相称。他十分注重培养武德,时常告诫徒弟,学了武艺要用于正当防卫,从事利国利民的正义事业,绝不可为非作歹,助纣为虐。否则为武林和民众所不齿,到头来必受惩罚。

马春林在武安、威县两地共收徒弟四百余名,此外,他在保定府访友期间又收徒弟数十名。很多徒弟成熟后,又收徒弟传艺,培养出一批批体魄强壮、矢志救国的中华健儿。在他的鼓励下,有的徒弟参加了推翻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有的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的“讨袁运动”,有的考入保定军校,有的成为八路军的指挥员,为中华民族的反侵略、求民主,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1952年1月21日(辛酉年腊月二十五日),马春林因突发严重的痰喘症归真而逝,享年八十一岁。一市四县的大部分徒弟,冒着严寒赶来参加葬礼。百余名汉族徒弟也头戴回族孝帽,为失去勇武、敦厚、正直的师长而号啕大哭,一直到入土安葬。


国家观、宗教观


马春林曾向家中后代介绍说,他的先世是波斯(今伊朗)元代时航海经商来华的,曾定居南京,明初迁至山东临清,清康熙年间又迁至河北威县,在华扎根已有六百余年。他说,我们既然早己是中国人,中国就是我们的祖国。没有独立自强的中国,就没有中国穆斯林的立足之地,背叛中国,就是卖国。1937年11月,日寇攻陷威县城。汉奸头目知他在冀南一带享有威望,动员他参加伪“维持会”,允许只挂空名,并许诺多付薪水,被他嘲讽,严词拒绝。在艰苦的八年抗日战争中,他不许本家成员、亲戚成员及徒弟当伪军,干伪事。威县城关有四名回族徒弟受汉奸利诱,当上了“皇协军”。马春林大骂他们是“丧尽良心的回奸”,并发誓永不来往。在师父和师兄弟的强大压力下,这四人退出伪“警备队”,烧毁伪军装,外出经商。1945年6月,威县获得解放,年逾古稀的马春林由衷地佩服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称赞他们是“最好、最有能耐的中国人”,是“中国的救星”。

除伊斯兰教清真寺外,马春林一生中到过很多佛寺、道观、天主教堂、基督教堂等宗教场所,接触过不少宗教的上层人士和普通信徒。他始终理解和尊重各教的信仰与习俗。他对某些宗教人士依仗外国霸权势力,侵凌中国主权,欺压中国人民的行径深恶痛绝,坚决反对。他说,他虽未受过系统的伊斯兰教育,并因大半生忙于武术事业和劳动谋生,较少参加教门活动,但他自认为是一名虔诚的穆斯林。在礼俗、婚俗和饮食习俗上,他认真按照伊斯兰教教义和传统习惯办理。在悠长的几十年,辗转十几省的行程中,在无清真肉食可用的情况下,他宁可吃粗粮、野菜,也不沾少许荤腥,并严格做到不赌博,不沾烟和酒。1900年初,他自北京返回故乡不久,威县城东沙柳寨老武师、义和团创建人之一赵三多等曾找他商谈合作斗争事宜。因义和团信奉玉帝、如来、菩萨、关羽、岳飞、孙悟空、猪八戒、杨二郎等神怪,与伊斯兰教相悖。所以,马春林一方面赞赏义和团的爱国精神,表示一定全力支持他们的正义斗争;一方面晓以信仰分歧,婉言谢绝了加盟的邀请,而去从事他蓄志已久的推广中华武术、唤起国人待机报国的事业。

马春林是一位既平凡,又独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是在十九世纪后期至二十世纪中期的背景下,顺社会进步潮流,涌现出的一位威武凛然的回族武师,一位堂堂正正的中华男儿。



    马增奎,河北威县人,1943——2016,回族。历史学大专毕业,威县作家协会副主席。生前曾在宁夏日报社与河北威县教育部门等处工作,参编《回族杰出人物》等著作。本文选自其专著《说古话今道沧桑》,有微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圣传真道网

GMT+8, 2024-11-8 16:4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